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针对首席经济学家的自律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一举措无疑是在金融市场日益复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旨在强化首席经济学家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这一“紧箍咒”究竟会如何影响行业的发展,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近期发布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中的地位正不断上升。2024年11月,人民币以3.8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四大活跃支付货币。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展示了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进入年底,中国银行业迎来了强监管的高压态势。2024年11月份,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的罚单数量和金额骤然上升,反映出监管力度的加大与市场秩序的维护。根据数据显示,11月的罚单总数达158张,罚没金额高达9093.61万元,较上月明显上升。这一现象与同期人民币存款的显著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前11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9.39万亿元。
2024年12月17日,山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张炯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近年来,山西金融系统通过积极争取和整合金融资源,总融资支持达到2.95万亿元。这一新突破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标志着该省金融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结构性改革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跨国公司资金归集使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宁波、青岛和深圳等10省市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
在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对2024年及2025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这场大会的召开不仅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银行迅速表态,紧接着,各大保险公司也纷纷响应,展开了一系列针对经济形势的行动和计划。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金融的需求日益凸显,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创新举措,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事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8年和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为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这次会议聚焦当前经济形势,明确了2025年的经济工作任务,标志着国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紧接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等国有六大银行迅速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积极研究贯彻实施方案,展现出强大的反应能力和责任担当。
新华社记者12月17日从中国银联获悉,银联国际与微信支付达成合作,支持境外银联合作的电子钱包扫境内微信支付收款码支付。通过此次合作,有8个境外电子钱包开通该功能,进一步丰富了境外人士在境内的移动支付选择。
2024年12月15-16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第七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奈曼共同主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以及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部门参会。
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对经济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了详细部署。这次会议不仅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政策导向,也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发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 中国证监会:稳资金、稳杠杆、稳预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